当前位置: 首页 > 成果展示 > 《圆锥的体积》教学设计与反思

《圆锥的体积》教学设计与反思

2012年11月08日 21:24:20 来源:定襄县官庄中心校 访问量:193

《圆锥的体积》教学设计与反思

教学目标:

1 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,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,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。

2 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,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。

3 渗透转化、实验、猜测、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,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。

4 通过小组活动,实验操作,激发学生的自主、合作的探索意识,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。

教学重点: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。

教学难点: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。

教具准备:水、圆柱、圆锥和多媒体课件。

教学流程:

一、温故。

1、圆锥有什么特征?(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:底面、侧面、高和顶点)

2、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?

指名学生回答,并板书公式:圆柱的体积=底面积×

二、激趣导入

我们已知道了哪些立体图形体积的求法?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?同学们!你们猜猜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?

(指出: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,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)

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,通过演示,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,下面我们通过实验,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?

三、自主探究,操作实验。

下面,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,自己发现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关系,解决提出的问题。

1、出示思考题:

A 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?

B 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。

学生分四个小组实验,其中有个小组的的圆锥和圆柱不是等低等高的。

2、学生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,

A、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3倍;

B、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;

C、不等低等高的圆柱不是圆锥体积的三倍。

3、引导学生整理信息

4、处理信息

请四个小组的代表说实验的过程。

为什么有个小组实验的结果不是3倍关系呢?

教师演示:把一个圆锥慢慢的按入等低等高装满水的圆柱形容器里,学生观察后,问:剩下的水的体积是多少?

5、推导公式

尝试运用以上信息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。要求圆锥的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?

四、运用公式解决问题

1)出示例3

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,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。

2)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?(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,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,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)

3)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,应该怎么办?(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,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,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)

4)分析完后,指定两名学生板演,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.做完后集体订正。(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)

五、巩固练习,拓展深化

1、做练习四的第7题。

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,然后全般核对评讲。

2、做练习四的第6题。

1)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:

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?

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?怎样计算?

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?

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?

2)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,做完后集体订正。

六、质疑问难,总结升华。

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?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?

板书设计:

圆柱的体积=底面积×

圆锥的体积=×圆柱的体积=×底面积×

字母公式:V Sh

 

课后反思:

《圆锥的体积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圆锥的特征,又以学过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学习的。

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;难点是体验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,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。根据学生为主体,教师为主导的原则,以发展学生的思维,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,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为出发点,具体设计如下:

一、创设情境,激发兴趣,提出问题。

我就通过创设了一个建筑工地上堆沙的场境,让学生针对圆锥形的沙堆提出想要学习的问题,从而揭示课题。接着让他们尝试解疑,发现困难。这样的教学既引起学生探求知识愿望,又渗透了思品教育。

二、动手操作,得出结论。

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时,通过分组实验,探究公式的推导过程,是学生深刻体会到: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,明确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/3,即v=1/3sh 。从中也体会到1/3的意义。这样在愉快的气氛中,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,学生可以随时质疑,教师也可以设问挑疑,达到了循序渐进、优化思维,推陈出新的效果,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。

三、归纳总结,完善认知。

在课结束的时候,让学生自我评价所学到的知识,使用的学习方法与心得,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精神的满足,真正达到规律让学生找,结论让学生下,错误让学生析的效果。

 

编辑:张瑜
上一篇:小班化教学的思考
下一篇:没有了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定襄县官庄中心校 特此声明。